您的位置: 首页 >家园共育>父母茶座>详细内容

父母茶座

家庭教育中的十“不要”

来源:转载 发布时间:2024-03-26 09:34:38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   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智慧

有些时候

家长的一个举动、一句话

都可能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不好的作用

可见教育的过程也要注意“避雷”

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家庭教育中的十个“不要”

不要说孩子笨

有时家长着急上火的时候,也许会对孩子说:“你怎么这样笨”或者“你是木头人吗?”,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,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、自信心,给孩子心理蒙上阴影。

不要恐吓孩子

有时对调皮、贪玩的孩子,家长也许会说:“再不听话,就让大灰狼来吃你。”或者“老妖精来了,还不快跑?”每当这些恐吓孩子的话语讲出来的时候,确实能起到短暂的效果,但是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也是巨大的,有些甚至是无法挽回的。一些孩子怕生人、怕黑、怕独处,很可能就是由于小时候家长的恐吓教育造成的。

不要过度保护孩子

家长们总觉得孩子还小,还不能独立,而对孩子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保护,这样过度的保护,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,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。  

因为当父母过分保护孩子时,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:“你不能照料自己。”长此下去,就容易塑造出一个没有生活独立能力,凡事依赖父母、缩手缩脚的孩子。

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

唠叨也是多数家长的通病。父母之所以唠叨,是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,但又怕孩子不注意、不改正,因而时时提醒、事事提醒,这样就形成了唠叨的习惯。  

过分唠叨,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。久而久之,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,专门和父母对着干。其实,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,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所以,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:不要唠叨。

不要强迫孩子盲目服从

强迫孩子盲目服从也是许多家长常犯的错误。我们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,却做出了不尊重孩子、违背孩子意愿,甚至伤害孩子的事情。  

很多时候,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,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愿盲目服从。长此下去,不但扼杀了孩子的个性,也剥夺了他分析、思考、判断、选择的能力。

不要掩盖孩子的错误

孩子在不断地犯错误,然后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,从而成长、成熟。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,家长必须及时提醒、纠正。  

但有一些家长,总认为孩子还小,要么视而不见,要么采取掩饰、纵容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。作为父母,适当地宽容孩子的缺点、错误是可以的,但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,只会剥夺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,阻碍他成为能干、独立、能自我调节的人。

不要无标准地管教孩子

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,随意性很强,没有原则、没有标准,或者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。孩子同样的行为,有时遭到处罚,有时得到表扬,有时则任由他去。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困惑,不知道究竟怎么做是对的,怎么做是错的。  

长此以往,不但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丧失,而且会使孩子养成没有是非标准、凡事可以随自己情绪而改变的习气。

不要滥用奖励

大人们常说,“如果你做到什么,我就奖励你什么东西”“如果你考试达到多少分,我就奖励你什么东西”。这样拿奖励来纠正孩子的错误,或者拿奖励激励孩子进步的方法,往往是培养了孩子懒惰和不正确的价值观。  

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,应该有个标准。有时候也可以象征性地来一点小小的物质刺激,但不能滥用,更不能拿奖励作为纠正孩子错误的方法。

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

有些家庭,夫妻之间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吵闹,既破坏了家庭欢乐、和谐的氛围,又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,甚至会让孩子看不起父母。如果家庭确有很大的分歧,家长请尽量先避开孩子再进行讨论。

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

好奇是孩子认识事物、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,也是孩子创新思维的精神源泉。对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,他们这也好奇、那也新鲜,常常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和不合常理的举动。对这些可贵的表现,有的家长能因势利导,从而培养了孩子爱发问、爱思考、爱探索的好习惯。  

但也有部分家长,他们很烦孩子的问题,很怕孩子的提问,往往以冷漠的拒绝或无情的打击。比如“你怎么这么多话,少问些问题好不好?”或者说“你问的问题多傻”“你的想法多可笑”。  

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,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,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。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